WEDCV155VD5RRV515DV |
內容簡介
別說你認識達爾文!
達爾文的演化巨著《物種原始》已發表了150年,
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
一切的源頭,都來自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的環球航行,
那可說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
我們邀請您打開這本圖文並茂的遊記,參與達爾文的探險旅程,
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
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一段改變人類思想的壯闊旅程
一位青年環球航行的冒險故事
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圖像紀錄
1831年,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載著年方22歲的達爾文,
從普利茅斯港出發,環球航行五年。這一趟旅行,
使得一名原本成績勉強及格的大學生,蛻變為認真治學的自然學家;
使得原本有志於擔任神職的年輕人,竟醞釀出抵觸聖經創世思想的演化論。
這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後來成為「物種原始」理論的源頭,
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
達爾文誕生至今已200年,他的演化巨著《物種原始》也發表了150年。
但是你真的知道,在那一趟關鍵的五年航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打開這本遊記,跟隨達爾文環繞世界一周的腳步,參與他的探險旅程,
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
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擺脫傳記、史料的嚴肅寫法,把達爾文的五年航程寫成引人入勝的故事
※精心搭配近兩百幅珍貴圖片,許多甚至是當年船上成員的親筆繪作
※真正完整重現達爾文的小獵犬號之旅
作者介紹
穆爾黑德
1910年生於澳洲墨爾本,墨爾本蘇格蘭學院、墨爾本大學畢業,1936年至1939年間服務於倫敦《每日快報》任駐外特派員,第一件任務就是採訪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中東、遠東及歐洲各地的戰地特派員,並榮獲大英帝國軍官勛章。1968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 穆爾黑德著書頗豐,其他著作包括《非洲人三部曲》(African Trilogy)、《蒙哥馬利》(Montgomery)、《加利波利》(Gallipoli)、《蘇俄大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藍尼羅河》(The Blue Nile)、《致命的衝擊》(The Fatal Impact)、《挪亞方舟已無空間》(No Room in the Ark)、《白尼羅河》(The White Nile)。 《加利波利》一書,還嬴得1959年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書獎和庫伯紀念獎(Duff Cooper Memorial Award)。 他與露西.米納(Lucy Milner)結褵,育有二子一女。(米納曾任《每日快報》婦女版編輯。) 穆爾黑德卒於1983年9月。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幻覺》、《醫學的藝術》、《夜班急診室》、《記憶診所》、《大腦開竅手冊》、《兒腦開竅手冊》、《奇蹟》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01 會面
1831年
幸運兒達爾文/貴族船長費茲羅/當達爾文遇上費茲羅/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熱愛一切野外事物/家世背景響噹噹/校園裡的庸才/好事多磨/舅舅大力相助/揚帆之前
02 揚帆
1831年9月~1832年4月
肩負宗教任務/重新打造小獵犬號/等待又等待/初嚐暈船滋味/航向熱帶晴空/古怪的費茲羅/和樂融融小獵犬號
小獵犬號航線圖與航程年表
03 熱帶雨林
1832年4月~1832年7月
自然界裡的殘酷殺機/蓄奴農莊/小小世界裡的統治者/首次與費茲羅衝突/不放過任何標本/航向光榮
04 洪荒時期的動物
1832年7月~1832年12月
閃亮的日子/船上布道會/船長膽識過人/得力助手加入採集行列/千年化石出土/神祕巨獸/誰是物種終結者?/科學與聖經對話
05 火地島
1832年12月~1833年3月
福音計畫/深入土著營地/巴頓與家人尷尬重逢/向食人族傳教/別了,巴頓
06 彭巴草原
1833年3月~1833年9月
達爾文的蛻變/草原上的滅種戰爭/達氏美洲鴕/躍動的生命/牧羊犬養成教育/帥哉高卓人/獨裁將軍羅薩斯/血腥復仇行動/野蠻的基督徒士兵/野地生活四十天
07 布宜諾斯艾利斯
1833年9月~1833年12月
美麗安琪兒/盤纏又將用盡/熱病纏身/羅薩斯叛變/度假的孩子歸來了/揮別大西洋
08 安地斯山
1833年12月~1835年1月
荒原尋水記/小獵犬號受傷了/走訪聖塔克魯茲河/穿越火地冰峽/安地斯山祕境之旅/海底貝殼上高山/英倫來的晴天霹靂/力挽狂瀾/荒謬的爭執/捕鯨船員命不該絕/火山爆發
09 大地震
1835年2月~1835年9月
海崩地裂/地獄之城/變動的地殼/不可思議的人性/船上陰霾一掃而空/詭異的礦場葬禮/費茲羅勇救故人/航行四年之後/生命究竟打哪而來?
10 加拉巴哥群島
1835年9月~1835年10月
海上群魔殿/迷你黑龍海鬣蜥/大笨龜排隊暢飲/面惡心善陸鬣蜥/新奇鳥兒滿天飛/再見,伊甸園/雀鳥口喙之謎/天擇理論呼之欲出/宗教與科學漸行漸遠
11 歸途
1835年10月~1836年10月
迷人大溪地/憂鬱女王波瑪爾/行經紐西蘭/見面擦鼻為禮/「鐵鐐幫」社會/思鄉情切/璀璨的可可斯群島/測試珊瑚理論/鄉關路遠
12 牛津會議
1836年10月~1882年4月
冒險生涯畫上句點/神仙眷侶/鄉紳科學家/維多利亞式的甜蜜家庭/費茲羅失意的後半生/達爾文演化理論誕生/猶豫二十年/半途殺出華萊士/與神話爭辯/牛津會議風暴/老赫胥黎舌戰大主教/昔日好友反目/長眠西敏寺
誌謝
圖片出處
圖說引言出處
延伸閱讀
序
萬里追蹤巨人腳印
楊玉齡
轉到克倫威爾路上,老遠就看到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門前彎出一條長長的人龍,我加快腳步,遞補上長龍尾巴。隊伍移動得很快,不一會兒,我已來到門前石階上,回頭望,人龍長度不減反增,遠處甚至還有許多牽著孩子的遊客直奔而來。很好奇,這許多人最想看的主題是什麼,恐龍?原始人?還是這裡最著名的礦物標本?或許全部都是。
至於我,萬里迢迢跑到這來,重點非常清楚:與達爾文有關的一切……
學生物的人都知道,達爾文是以自然學者身分,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艦「小獵犬號」(Beagle)環球航行五年,在那期間,悟出天擇演化理論的。演化論扭轉了整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方向,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達爾文也因此被讚譽為「十九世紀全球三大思想巨人之一」(與馬克思及佛洛伊德齊名)。
在這關鍵的五年航海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竟能使一名「課業成績總在及格邊緣打轉的平庸大學生」,漸進蛻變為引爆十九世紀思想炸彈的巨人?
有關這次航程的各類原始資料,前前後後拖了約一個世紀之久,方才陸續問世,包括達爾文的航海日記、書簡和自傳(達爾文自傳一直拖到1958年才由孫輩編輯發行第一版),以及當代其他人士的著述(例如生物學家赫胥黎、小獵犬號船長費茲羅)等。小獵犬號五年航程的全貌總算於二十世紀中期,呈現在世人眼前。
但是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些洋洋灑灑的文獻史料著實厚重了些;於是,第二類精簡描繪這趟航程的大眾路線書籍應運而生。其中有兩本最是精緻突出:《達爾文的航程》(The Voyage of Charles Darwin)以及本書《達爾文與小獵犬號》(Darwin and the Beagle)。兩者各有千秋,但是風格路線不大相同。前者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出版,純粹由達爾文觀點來敘事,按照年代,摘錄他本人航海日誌及自傳,很能統一表現達爾文的個人思維;再加上達爾文生就一手好文筆(他被公認可以「靠筆過活」),整本書的可讀性相當高。
不過,論到重現整段航程的真貌,《達爾文與小獵犬號》可就更勝一籌了。
1994年,我到奧克蘭(位於紐西蘭)作客,當時手邊正在翻譯《螞蟻與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想找些相關書籍來參考。在市立圖書館架上,看見好幾本《Darwin and the Beagle》並擺在一起。同一本書為何要準備這麼多本?因為太重要,還是因為太好看?
借回家,一口氣讀完,深深覺得:兩者皆是。當下決定要向天下文化大力推薦這本書,與台灣讀者分享。
澳洲籍資深記者兼作家穆爾黑德(Alan Moorehead)採全知觀點敘事,資料來源不僅限於達爾文的日誌和自傳(這些資料泰半都在事後多年方才定稿或修刪過,免不了較偏向達爾文晚年的觀點和記憶,風格雖統一,卻無法重現少年達爾文的原貌),也包括達爾文家人、師長以及同船其他夥伴所遺下的資料;最重要的是,穆爾黑德還蒐羅到大批達爾文的親筆信函,內容或許不是那麼深思熟慮,但卻更能精確傳達當事人在各個不同階段的真實情感與想法。
在穆爾黑德簡潔、史料詳實的文筆牽引下,讀者自可追蹤到達爾文在這數萬公里航線中所留下的足印(生理和心理雙方面的)、他的所見所聞,以及他的所思所想。
另外,本書的圖片編輯水準非常高段,幾乎所有書評都不曾遺漏這一點。書中大批精采歷史圖片借調自世界各地公有或私人珍藏,許多甚至是當年船上組員的親筆繪作。透過它們,讀者幾乎可以在腦海中看到這條小船的整個航行過程,極具臨場震撼力。
譯完《達爾文與小獵犬號》後,意猶未盡,心底升起拜訪他晚年故居「唐恩小築」(Down House)的念頭,想親眼看一看他當年坐過的沙發、躺椅,想親自走一走他每天散步踏過的花園小徑;聽說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中,有許多關於達爾文故居的資料……
故事開頭並沒有石破天驚的不凡架勢。我們的主角達爾文以「歡樂、平庸的大男孩」面貌登場。和世人印象中作深思狀的老學者截然不同,這個達爾文是劍橋大學生,熱愛騎馬、狩獵、宴會,課外活動不斷,課業卻只在及格邊緣上打轉,怎麼看都只是個校園庸才;但是,「他只在一件事情上與常人不同,那就是他對於自然史擁有一股完全自發的強烈興趣。」
然而,就因為這一點不同,使他有機會登上小獵犬號;使他有機會在航程期間由業餘自然學愛好者,蛻變為嚴肅的生物學者,進而蘊釀出科學史上光芒萬丈的演化論。
達爾文的運氣是不是太好了?
也是,也不是。
他的機運看起來是很不錯,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他早在參與小獵犬號航程之前許久,就已經開始採集自然界裡的花草蟲石;換句話說,他事先為這趟機運已作了十來年的預備工夫,完全不是僥倖得來。
出航後,更令人驚訝的是:原來達爾文的體質天生會暈船,而且一暈就是五年,始終是個「陸地人」。不難想見這五年航程裡,他在生理上有多難受。但他終究忍了下來(他有權隨時離船返鄉),不只忍下來,而且航程中每到一站,他都賣命工作,採得無數珍奇標本,記下諸多奇景見聞。他始終不以自己的工作狂態度為怪,反倒對船上兩名受不了嚴格紀律而開小差的水手,「打從心底覺得迷惑」。
就在歷經一趟又一趟苦行僧般的野地採集旅程後,演化論的雛形方才逐漸凝聚出來。假使他受不了暈船之苦,早早打道回府;假使他雖然堅持下來,卻是抱持遊山玩水的旅人心態度過這段航程;那麼,演化論也不可能出現在他腦海中。所以,這也不是出於幸運和偶然。
如果真要說達爾文有什麼特別幸運之處,在我看來,生逢其時大概要算是他最幸運的一點。在他那個時代,教會思想剛剛開始鬆動,而動物、地質、古生物等學門又都各自具備相當進展;可以說,當時演化論的出場時機已接近成熟,差別只在於誰先搶到「臨門一腳」的位置。本書中,讀者可以清楚看到達爾文是如何踏著萊伊爾、洪堡等前輩學者的理論根基,加上自己的耕耘,率先搶得這個位置。
如果世上沒有達爾文,演化論是不是還會出現?
由於達爾文的猶疑不決,把演化論窩藏了二十多年不敢發表,我們今天才能由華萊士身上,驗證上述問題。這名半途殺出來的華萊士,不曾參與英國海軍部測量船,也不曾隱居鄉間大宅深思二十多年,但是卻能提出非常雷同的理論,證明了:當關鍵時機成熟時,許多重大科學突破都是遲早的事,不一定非得經由某人或某種過程不可。科學創作擁有殊途同歸的彈性。
世上如果沒有達文西,肯定不會有「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是,世上如果沒有達爾文,還是會有華萊士或其他人提出演化論的。這是科學創作和藝術最大相異處:科學創作擁有殊途同歸的極大彈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達爾文蛻變成科學大師的點滴過程,不知有志獻身科學的年輕朋友,是否更易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
進得博物館大廳,我依指標上到二樓。遠遠看見長廊轉角盡頭處,陳列著一幀黑白照片,世人最熟悉的達爾文造型:白鬢、黑袍、面容憂戚……
除了達爾文個人的歷練成長外,本書還有另一條很重要的人文主軸:達爾文和船長費茲羅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條支線,穆爾黑德的處理手法顯然要比知名科學家兼科普作家(兼馬克思主義者)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詳盡、高明得多。古爾德在《達爾文大震撼》(Ever Since Darwin)中,把兩人關係定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實在太過主觀和簡化(這或許和他的馬克思階級對抗本能過強有關)。事實上,費茲羅並不只是一個「跩得二五八萬的貴族船長」,他還是一名情緒暴起暴落的躁鬱症受害者;而達爾文更不曾長期扮演「陪船長吃飯、忍氣吞聲的小可憐」角色,他的脾氣可硬著呢,兩人衝突,幾乎每一次都是費茲羅的態度先軟化。
五年航程裡,達爾文和費茲羅之間的友誼互動以及態勢消長,其實非常微妙、動人。
一開場,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這兩名年歲相近的青年是如何的一見如故,尤其是達爾文對費茲羅,簡直崇拜得五體投地,不斷在一封封的家書中叨唸「船長是多麼多麼的優秀」云云,非常類似青少年時期的偶像崇拜情緒(這部分在他晚年自傳中,只剩下清描淡寫兩三筆)。
然而,隨著航程開啓,作者不用多作解釋,讀者自能從一樁樁的實例中,看出達爾文對心目中的偶像日益失望,兩人間的氣勢也開始逆轉。這時,達爾文性格上的優點逐漸顯露出來:樂觀、隨和、認真、執著。在同船夥伴間,他人緣奇佳;在專業領域上,他逐漸培養起獨立的行為及思考能力。
反觀費茲羅,雖然個性義勇慷慨(曾冒生命危險援救老友,而且也經常慷慨解囊)、才智過人(一等一的航海高手兼氣候預測專家)、家庭背景也很良好(無可否認,在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這點仍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由於性情僵硬、古怪,終於使得他和達爾文及其他船伴間的關係日漸疏離。
同樣的,費茲羅和頂頭上司英國海軍部之間的關係也沒處理好,雖然他工作勤奮(律己程度不輸達爾文),在航海氣候預測及南美海岸地圖繪測方面也很有建樹,卻始終沒能博得應有的掌聲與榮譽,最後以自殺悲劇終結。
簡單地說,費茲羅一生主要敗在性格因素上。與其說他是封建制度下的惡船長,不如說他是天生的悲劇人物。就這條主軸而言,達爾文和費茲羅天差地遠的結局,倒是非常吻合近年風行的「EQ重要性不遜IQ」理論。
果然,就在達爾文照片旁,有一塊櫥窗專門介紹達爾文故居,它的地點、交通、展示物件……等等;文末有一行附加小字:唐恩小築目前正在進行修護工作,將於1997年春天重新開放。
心頭一沈,這麼說來,這趟倫敦行終是未能踏到達爾文的足跡?
我在櫥窗前呆站了好一會,直到漸漸克服心底的巨大失望情緒,方才舉步踏進物種原始陳列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6382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3頁 / 17 x 23 x 1.4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1835年9月~1835年10月
加拉巴哥群島是繼大溪地之外,太平洋上最出名的熱帶島嶼。它們是在1535年,由巴拿馬主教柏蘭嘉(Fray Tomás de Berlanga)所發現的,現在則屬於九百多公里外的厄瓜多管轄。
早在1830年代,便有將近六、七十名捕鯨人,大多為美國人,每年都會上這兒來補給所需。他們從泉水中補充清水,順便也逮些巨大的陸龜,做為鮮肉的來源(galápago在西班牙文中的意思即為大陸龜)。另外,他們還會到郵局灣去取件,那兒的海灘上擺著一口大箱子,每位捕鯨船長只要看到任何自己有辦法幫忙轉寄的信件,都會一一取走。
就在小獵犬號拜訪該地不久,美國作家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也搭乘「艾曲奈特號」(Acushnet)前往加拉巴哥群島,並且把此一「枯燥雜亂的迷魂群島」寫進小說《白鯨記》裡頭。
海上群魔殿
除了部分實用目的之外,加拉巴哥群島再沒有其他值得讚許的地方;它們不像大溪地群島那般青翠美麗,它們離一般船隻航線很遠(直到現代仍然如此),周圍環繞著變幻無常的海流,而且島上除了厄瓜多政府流放來的政治犯外,也沒有居民。這些島嶼只有一件事最著名:怪異絕倫,和世界上任何一處島嶼都不一樣。去過那兒的人,絕對終身難忘。
對於小獵犬號來說,這裡不過是漫長航程中的一站而已,但對達爾文來說,它的意義遠不止此。因為他就是在這個地方,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始對於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演化,創出一套連貫一致的觀點。
然而,在小獵犬號船員看來,這些島嶼乍看簡直不屬於人間,它們看起來比較像是地獄。小獵犬號首先駛抵查坦島(Chatham Island),群島中最東邊的一座。清風吹拂下,他們看見了一片由醜陋的黑色熔岩構成的海岸,這些黑熔岩生得歪七扭八,四處散落,彷彿是暴風海的化石。熔岩間難得看見一絲綠色,單薄瘦弱的灌木叢看起來好像被雷電劈過似的;東倒西歪的岩石上,則爬滿了令人憎惡的蜥蜴。在這兒,即便是椰子樹(太平洋的典型象徵)也不見蹤影。
「 我竟然在家雲遊了一趟古都西安!」 「這比去現場看更加生動!」防疫閉館期間,線上遊覽、直播等方式為廣大觀眾開啟了觀看文物、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大門。3月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陝西廣播電視臺推出大型全媒體直播《雲遊兵馬俑 探秘兵馬俑一號坑秦國軍隊》,3月19日、3月20日又推出兩場「雲」游兵馬俑系列直播《兵馬俑出土兵器首次展示》和《兵馬俑綠面俑首次直播》。多家中外媒參與直播或轉載,三場直播累計綜合傳播量超過7102萬次。 ... 在3月19日、3月20日的兩場直播中,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邵文斌,陳列展覽部副主任葉曄,社會教育部講解員張志威、鄭絮斐、齊文靜等人分別通過演播室問答互動、現場直播講解等方式,帶領全國線上觀眾「雲遊兵馬俑」。 ... 3月19日下午的直播於14:30至16:30進行,由社會教育部講解員張志威、鄭絮斐、齊文靜帶領大家參觀講解秦兵馬俑一號坑、秦陵出土兵器。其中相關微博話題「#兵馬俑出土兵器首次集中展示#」閱讀量達1595.1萬次,「#探秘兵馬俑一號坑秦國軍隊#」閱讀量達681.6萬次。 ... 3月20日下午的直播於14:30至17:00進行,由社會教育部講解員張志威、鄭絮斐,陳列展覽部副主任葉曄帶領大家參觀講解三號坑、二號坑典型陶俑及「平天下—秦統一展」。其中相關話題「#兵馬俑綠面俑首次直播#」閱讀量達1082.1萬次。考古工作部主任邵文斌參與了兩次直播的演播室問答互動環節。兩次直播的主要話題「#雲遊兵馬俑#」閱讀量達1859.5萬次。 ... 通過演播室專家與現場講解員的互動講解,為大家揭秘了2200多年前秦國軍陣的排列方式以及秦陵考古相關知識,網友們紛紛留言「這一生一定要來旅遊一次!」 「 我竟然在家雲遊了一趟古都西安!」 「這比去現場看更加生動!」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要為這樣的線上雲遊點讚!」 「謝謝你們,讓我能再一次見到他們。」還有網友認真地給出了觀賞評價「兩期直播都特別精彩,今天更勝昨天,投屏基本上很少卡頓。感謝博物館和講解員!在現場還不可能像直播里那麼親近文物,也不可能有這樣詳細的講解介紹。希望博物館還能再推出直播福利!」 閉館期間秦陵博物院充分利用文物數字資源優勢,業務部門人員積極配合,發揮宣傳陣地的優勢,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官微、社會教育部微信公眾號及其他新媒體推出系列線上活動,讓觀眾換種方式了解秦俑秦文化。 據介紹,疫情期間,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對文物知識的渴望空前高漲,秦陵博物院創新工作模式,積極主動作為,推出豐富多樣的線上活動形式,極大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觀眾可以跟著鏡頭和專業講解,與文物交流,感悟歷史文化的氣息,增強文化自信。秦陵博物院以線上的方式呈現博物館文物,打通線上線下傳播渠道,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打造博物館自身媒體矩陣,體現了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更好的融合成果,拓展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新思路、新方法,將進一步推進秦陵博物院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創新發展。(記者 王瑛)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lvo46l9.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4452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花壇失眠改善中醫診所社頭呼吸困難治療中醫草屯肌肉、關節莫名痛看什麼科永靖睡眠障礙門診中醫推薦
秀水心悸看什麼科 信義鄉壓力大中醫推薦 很多人都在這員林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永靖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中醫 田中記憶力減退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的和美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埔心睡眠障礙門診改善中醫診所 北斗不用安眠藥治療中醫推薦 網路評比不錯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發燙感看什麼科 福興頭暈治療中醫 大家都推薦這間溪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